人物百科 >> 刘思德 >> 历史版本
编辑时间历史版本内容长度图片数目录数修改原因
06-01 10:50 最新历史版本 2103 1 6 调整页面
  返回词条

刘思德

目录

人物履历

刘思德于1981年至1986年就读于第三军医大学,获医学学士学位。1989年至1992年在该校获内科学硕士学位。1994年至1997年在第一军医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

自1992年起,他一直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工作,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学科副主任,学科主任等职。刘思德还担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第十届,十一届委员,第十二届常委,民盟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民盟广东省委会第十四届委员,第十五届常委,第十六届副主委,以及民盟南方医科大学支部第二届,三届主委。

刘思德刘思德

研究方向

刘思德长期从事结肠镜诊疗及早期大肠癌内镜诊治的临床与研究工作。

科研成果

1,刘思德国内首先报道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并建立了内镜下成功切除此类肿瘤的微创术式。他于2001年最早在国内报道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内镜形态,此后对平坦型大肠肿瘤的内镜诊治进行了大量临床研究,尤其对EMR术进行了多项创新和改进,解决了侧向发育型肿瘤及平坦型早期大肠癌内镜治疗的技术难题。他在该领域发表论文13篇,每年受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作专题报告30余次。2007年,他受中华医学会委托担任《中国早期大肠癌内镜诊治指南》起草人,同年当选中华消化内镜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刘思德提出了新型单气囊小肠镜的设计思路,并获得国家专利。相比双气囊小肠镜,其引导式单囊小肠镜在插入方式,检查时间,病人痛苦程度,操作难度等方面都有改进,有望成为新一代高效能小肠镜。

3,针对胶囊内镜海量图像存在人工读片效能低下容易漏诊的问题,刘思德提出了数字华图像过滤系统的设想,获得省级科技计划项目资助,该系统可大幅提高诊断效率。

4,在生物人工肝研究方面,刘思德提出了"肝腺瘤细胞全功能永生化建株研究"的创新设想,获得国家863重点项目资助。

学术任职

刘思德担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肠外肠内营养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消化内镜学会大肠学组秘书,广东省消化内镜学会常委,广东省内镜学会大肠学组组长等职务。他还是多个学术期刊的编委。

社会任职

刘思德是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任免信息

2017年12月,刘思德当选民盟第十二届中央委员。2022年6月,当选民盟广东省第十六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